区块链概念从2016年开始兴起,到2017年下半年随着比特币飙升达到顶峰,再到2017、2018年之交央行打击ICO和虚拟数字货币交易后进入低潮,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币圈出尽了风头,吸引了大量资金,也吸引了大量眼球,相对来说链圈则是埋头苦干、籍籍无名。
而实际上这一年多来链圈一直在苦练内功,区块链在行业的有了大量应用,无论是跨境支付、保险、公证、医疗、知识产权交易,都有非常多的优秀应用和案例,而更为突出和重要的则是在供应链金融领域。
供应链金融一直是行业关注焦点,一方面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每年全国在应收账款、票据等方面的总金额高达数十万亿人民币,市场容量极大,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对于降杠杆和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都有着重要意义,层次不可谓不高。
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去信任、天然结算等特性正好为供应链金融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缺少可信中心、支付结算复杂等问题,从而在这一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区块链如何改变供应链金融,一个典型的传统供应链金融案例
以生产制造型核心企业供应链为例。传统模式中按照惯例:
那么当一级供应商需要资金进行采购时,他有几种选择,一是向核心企业寻求融资,二是以应收账款质押向银行融资,三是应收账款保理。二级供应商需要资金时就比较困难了,他无法向核心企业寻求融资,凭借与一级供应商之间的应收账款又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应收账款保理也比较困难。至于三级供应商往往只能自求多福了。
传统供应链金融主要问题实际上在现阶段供应链金融主要问题在于:
综上,实际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信任二字。因为信任无法从核心企业传递到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因此上游中小供应商难以获得融资,即使能获得成本也非常高;同时缺少信任与监督机制,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造成案件频发;最后缺少被供应链参与方信任的资质,第三方想要成功做大供应链金融也是难上加难。
区块链带来的变化:区块链提供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正是用来解决供应链金融痛点的最合适的技术。
如果将所有的参与方都放到区块链上,所有节点共享同样的信息,那么以上问题都迎刃而解。
1、可拆分、可流通的应收账款。将应收账款以数字资产形式存于链上,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之间的应收账款实际上成为了数字资产,这种数字资产可拆分、可转让、可追溯,一级供应商可以将之作为支付工具,拆分支付给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收到的是可以追溯到核心企业信用的数字资产,其价值显然高于传统模式中一级供应商提供的应收账款。这种资产即使无限传递,也始终可以保有核心企业背书的资信。
2、降低融资成本。应收账款一旦可以流通、支付,链上企业之间的支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数字资产进行支付,不再需要进行质押融资,最多承担保兑费用即可。
3、解决融资难问题。对于中小供应商,持有核心企业资信的应收账款对应的数字资产,如果需要向链外企业进行支付,也能够更为容易地从银行、保理等获得资金,彻底解决以往融资难的问题。
4、降杠杆。一方面降低企业杠杆,另一方面减少银行风险资本占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完全符合“降杠杆”的基本方向。
5、提供银行、核心企业之外的第三方运营能力。由于区块链保障了数据不被篡改,完全不同于传统中心化模式下各方担心第三方运营方篡改数据,这种模式保证了运营方在数据方面的可信,也就提供了传统模式下所不具备的第三方运营的可行性。
除了在境内供应链金融中发挥重大作用,在跨境供应链金融中,由于信任关系、监管方式、资金管控都比境内环境更为复杂,通过采用区块链技术更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下建立起技术刚性保证的信任机制,同时利用数字货币无阻碍流通的方式可以提供畅通的跨境价值流通机制,对于这种场景而言,我们认为区块链有更广阔的应用价值和前景。